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81章 从怯懦畏战到气势如虹(万字大章求订阅)(1 / 2)

第181章 从怯懦畏战到气势如虹(万字大章求订阅)

(美洲各势力和资源地图,一会儿贴在章节评论中,有兴趣的可以等会再看。)

......

百官们已经忙成了一锅粥,厨子和官官混在一块儿,尚医局的郎中和柬臣找不着北,实在是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可着大宋三百年数,也没有说官家和相公在里面议事,所有人都得在外面侯着的稀奇景儿出现过啊!

而且,更要命的是,这帮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甚至为什么而忙活也是懵懵懂懂。

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

按常理来说,如果赵维于百官朝聚之时,言明两年后蒙元大军将临扶桑,还要把西雅图哨站的20兵卒变成50万,来阻挡元军。

那,这些朝官能把赵维当傻子看。

还50万兵卒?就是50万个稻草人,也得扎上两年吧?哪给你变50万兵去?

而且,这些兵还得是强兵,是那种能在蒙元的骑兵洪流之下,巍然不动的悍卒。

这不闹呢吗?

到时,就没有大庆殿前的灯火通明和忙作一团了。

而现在的这种忙碌,其实是一种盲从,是被动的。

因为得到的信息太少,只有锁殿之前宁王的只言片语。

外面的人是懵的,除了简单的一点猜测,没有任何定论。

这是赵维故意的,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是换个方式,大朝直议。那几乎所有人都会只剩一个想法——跑!

即使是现在,把百官各衙门都调动起来,那惴惴难安的情绪却依旧在众人心中滋长。

别说是普通的职官,连陆秀夫、陈宜中这些相公也是心绪不安。

“君实啊!”陈宜中老目茫然,满面愁容,“宁王到底在搞什么鬼?两年...两之后元人就能打过来了?太快了吧?”

陆秀夫也是神色凝重,摇了摇头。

“难说!宁王从中原而来,自不是空穴来风。也许,真要打过来!”

陈宜中一听,“那还等什么?跑吧!”

陆秀夫:“......”

陆秀夫没说话,知道陈相公的老毛病又犯了。

但是,这回他没反驳,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也想跑。

没错,连陆秀夫也想跑。

别看这五年间,大宋可谓翻天覆地,几乎一天一个样儿。也励志图强,誓与元朝抗争到底。

可是,想是一回事儿,做又是一回事儿。

五年前,被元人打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逼得陆秀夫抱孩子跳海的那种已经印在骨子里的畏惧,可不是几条飞剪船,几门小钢炮就能扭转的。

可别小看这种畏惧的心理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绞杀,气势永远是最重要的致胜因素。

巴蜀为什么能赢?

一方面,是几颗当世最有智慧的脑袋集合在了一起;另一方面,新式小炮和血头军建了奇功。

可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

有易世英这种悍将敢带着两千人守凌霄,也得有张珏、王立、曹琦这些蜀将的铁血军魂,更有万万川人压根就不惧怕元人。

因为在半世纪的对抗之中,巴蜀儿郎从来没服过输。

在他们心里,元军也就那么回事儿,也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剁下来也得见阎王。

可是,你换了张世杰、苏刘义这人试试?

不是他们不如张珏,不如王立,而是他们太久没尝到胜利的滋味了,气势上就矮了一头。

这就好像后世的华夏,毛爷爷顶住国内外的压力,一定要打韩战。

结果,一战定乾坤。

从此,西方再不敢对华夏亮剑。

为什么?因为打出了气势!

即使华夏再穷、再弱的时候,他也不敢对华夏用兵。

因为气势起来了,没有飞机、大炮、蘑菇弹,就小米加步枪也要跟你干。

而且,干赢了!

你再来试试?敢吗?

不敢!

可是现在,扶桑宋廷没有这股气势。

数十年抗元,大宋一直处于被动防守,最后防不住了耗不动了,国也就亡了,心气儿也就没了。

尤其是崖山出来的这批人,那一战靠赵维活了命,可是魂儿还没缓过来。

即使嘴上高喊抗元口号,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魂儿丢了,至今还没找回来。

现在真的让他们和元军正面一战,陈宜中就没想过。

陆秀夫倒是想过,但是想完之后的结论是——不敢!

而抱有同样想法的,不光是陆秀夫,这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抗元恐惧症。

这样的臣,这样的兵,别说没有50万,就算有,就能打得过吗?

渐渐的,陆秀夫也感觉宁王这回有些不靠谱了。

胡闹!心是好心,大宋恶胆不是白叫的,但不切合实际。

那话说回来,赵维真的只是一身恶胆,有勇无谋吗?

显然不是。

赵维比陆秀夫还清楚,对元人的畏惧才是病根儿。

这一点不除,你就是把飞机、大炮都搬出来,也就是场面上好看一点。想干倒忽必烈和他的蒙古铁骑?那还差的远呢!

不是说飞机大炮不管用。管用!但帐不是这么算的。

一来,装备优势,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二来,元人又不是傻子,你有,他就一定没有吗?

这不是战略游戏,我有你没有,你就永远也没有,靠一堆电脑数据推演就能得出战果。

战争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

我有的东西,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再先进的武器也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只要开打,用不了多久,对面也会有。

不管是缴获、收买,还是间谍获取,早晚都会有。

赵维敢打包票,小钢炮这玩意就算还没装备到元军之中,可是在保定匠城也一定有雏形了。

飞剪船只要干沉你一艘,甚至懂行的人看上几眼,也能仿制出来,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一窝蜂,就更容易了。

你别看赵维现在有致知院,扶桑有徐良这样的制炮工匠,加上赵维那些后世的点子,貌似很有前途。

论研发能力,绝对领先于忽必烈。

但是,要论山寨和仿制,大元甩大宋好几条街。

人家可不单单是继承了宋、金两朝的优秀工匠,他是继承了全世界顶尖的技术人才。

保定匠城里,是把所有蒙元征服的文明成果集中到了一起。

再加上对工匠的空前重视加重赏,自己发明点新武器可能困难,但仿你一门炮、一条船,那还不是心到擒来?

赵维最多能保证,让大宋这边的武器装备不断的更新换代。虽说做不到碾压,但可以领先一个代差。

但这不能致胜。致胜的关键还是人,是士气,是蔑视一切敌手的气势。

与元军正面一战是早晚的事儿,那干嘛还往后拖呢?五年都没缓过来,再来五年就能缓过来了?

所以,当断则断也好,长痛不如短痛也罢,这一仗必需打。

而且,还不是在四川那种迂回战术,避敌锋芒的打方。

要把魂找回来,要让这些崖山出来的人看到元人并不可怕,只有把这一仗打赢了。

哪怕不赢,但把气势打出来了,大宋才算真的活了,才算抓过了一丝生机。

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何况,没有比现在干更好的时机了。

扶桑大宋现在身处巴拿马,周围有近两千万的印第安人。这些都是潜在的兵源,再不济,也是潜在的盟友。

就这么跑了?继续往南跑?放弃现在的一切?

那等元朝大军一到,以忽必烈的能力,是直接碾过去,还是各种融合政策一起上,可就说不准了。

到时,这两千万人口,不但不是大宋的兵源和盟友,甚至可能成为大宋的敌人。

那你还有什么机会翻盘吗?

所以,现在必须孤注一掷,干就完了!

宋元之交,正如刚掉到崖山,脑子里那个声音对赵维说的一样,“这最难的就交给赵维了”。

怎么难?因为这就是九死一生,刀尖上求存的活计。

不论对赵维,还是对大宋,畏首畏尾救不了宋,也灭不了横扫半个地球的大元。

每一步都是冒险,每一步都是不进则亡。

外面百官心情如何,相公议论什么,赵维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他只要让这个朝廷运作起来就行了,别一个个嚷嚷着“不可为”、“现在跑还来得及”就行了。

至于里面这些人,慢慢来。

别看现在苦大仇深,也没办法,也认为“不可为”。

但还没到时候,当初在钓鱼城帅府,王老爷子不也端着兵书说“不可为”吗?

这一夜就在闹闹哄哄之下,匆匆而过。

第二天,大伙儿吃了早饭,杨太后从后殿亲自给送进来的。

本来,太后看赵昺也跟着熬了一宿,想说让赵昺回去休息。可是几经犹豫,没敢开口。

这一切被赵与珞看在眼,暗自摇头。混蛋儿子说的没错,杨太后确实不适合垂帘听政。

不说别的,哪有这样儿的,给赵昺多备几床铺盖也就算了,您把床都搬过来了?也不怕臣子笑话?

“说说吧!”

早饭一过,文天祥率先开口,“现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两年,50万,要怎么凑?”

众人一听,都围拢而来,连漫不经心的赵昺也都正色起来。

可是,张世杰也好,苏刘义也罢,却是都不开口。他们是实在没办法,也不认为别人有办法。

“先不急。”见无人应答,赵与芮先说话了。

“咱们可以倒着推一下,假设两年之后有50万兵,那这50万应该从哪来?”

这是在钓鱼城大伙儿常用的方式,逆推,先出结论,再一步步往回推。

“50万......”谢先生沉吟着。

“如果两年后真有50万,那无外乎几个可能:一,自中原运兵;二,征用土人入伍;三,与土人结盟,共讨元贼。”

张世杰一听,登时皱眉,白了谢先生一眼,“都不可能!”

“首先,自中原运兵就绝无可能。不说我们有没有那么大的运力,就现在,中原皆是元土,怎么征兵?根本征不来的,除非把巴蜀宋兵调入扶桑。

可是,巴蜀怎么办?不要了吗?

再说,巴蜀也才十万兵,就算在民间继续征兵,只几十万百姓,又能征多少?不够的。”

“其次,征用土人。当下之情,土人与我们的关系紧张,别说征用为兵,就是雇工都略显吃力了。

所以,无论是征用土人,还是与土人结盟抗元,都不太可能。”

被张世杰怼了回去,谢叠山也不气恼,他只是引导。

这些也不是没想过,但是要说出来,引导众人一点点的接近真理。

“没关系。”淡然一笑,“那就按太尉之言,自中原调兵,绝无可能。征兵土人和结盟,也不太可能。”

“那就只剩不太可能的两项了嘛!征兵和结盟,大伙想想,哪个更靠谱?”

苏刘义皱眉沉思,他现在有点明白了,这就是在不可能里找可能啊!

出声道:“各有利弊吧!”

“征兵土人百姓,编入大宋之军,难度太大,也不易管理,毕竟汉人士卒太少了。”

“如果按50万来算,汉卒只有7万,那就要43万土人兵。用7万管理43万土人,可能吗?时间又这么短,来不及训练成军,没有任何战斗力。”

“而结盟,难度稍小。可非我族裔啊!面对元军,本就不牢靠的关系,谁也保不准能维持下去。一但倒戈,后果难料。”

“所以,我觉得,这两条都不可行,甚至比调兵中原更为不靠谱。”

张世杰一听,登时摊手,“那就是死路,还聊什么?”

这是把天聊死了啊!

本来嘛,这事难度就是极大的,这是赵维意料之中的事。要是好聊,也不用出这么大阵仗了。

刚要开口,却是一个苍老的声音传了出来。

“其实,诸位相公也不必如此悲观!成与不成,都是这锁着的大殿里的闲话,出不了殿门。又何必如此紧绷呢?”

众人侧目,说话的乃是赵维的老师张简之。

张世杰暗暗皱眉,他不喜欢张简之,这老头名声不好。

却没想到,他现在倒还挺镇定。

不由出声道:“那张相公...有何高见?”

叫了声相公是礼貌,可是问话却一点不客气。

你不让我们紧绷着,那你高招儿呗?

张简之一笑,也不与张世杰一般见识,淡然道:“太尉与苏相说的都没错,以上三法皆无可能。”

张世杰和苏刘义狂翻白眼,还用你说?本来就没有可能!

“这样吧!”张简之依旧温和,“咱们换一个思路,把宁王所言之结果提高一点,之后再把最难的难点先搁置,再看看。”

苏刘义眯眼,“提高一点?还怎么提高?这都办不到,还提高?”

张简之:“宁王要两年之后,50万兵。那咱们就换成两年之后,50万能战之军!”

“......”

“......”

张简之继续道:“那似乎就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从中原招收本族之兵,二是利用他们现在的部落族兵。”

张世杰差点没发飙,“这不又绕回来了吗?和刚刚任忠说的有何区别?都不可行啊!”

那边,文天祥却是深深地看了张简之一眼。

他之前对张简之的了解,仅限于他是赵维的启蒙之师。现在看来,这老头儿好像有点东西。

打断张世杰,“先生接着说下去。”

只闻张简之道:“刚刚苏相言,7万汉卒无法控制43万土人,也无法训练成军。而结盟土人,又不能一心。所以,为什么不能把两相结合呢?”

张世杰一震,“怎么结合?”

张简之道:“一面自中原招收汉卒!

诸位说的对,凑齐五十万不可能,也运不过来。

但是,中原之地,心系赵宋的义军,还有旧宋士卒,应该还有吧?

他们只不过是碍于元人之威潜藏各处,甚至干脆卸甲归乡。

这些义勇之中,就没有愿意追随旧宋的吗?肯定有,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我们可以暗中招募,有安南为跳板,两年不运50万过来,十万八万没可能吗?

到时,凑个20万汉卒,那局面就不一样了吧?”

张世杰:“......”

不得不承认,张简之说的极有道理。

50万兵运不过来,十万八万还真没问题的吧?

如今各船厂备料充足,几十艘飞剪船在建,两年时间问题不大。

况且,就算抛开抗元的需求,只说扶桑大宋在此立足的需求,这个提议也是有利无害的。

“先生继续说下去,两相结合是怎么结合?”

张简之道,“刚刚苏相公也说,征召土人百姓难以成军。那征召土人的部族兵呢?他们本来就是战力,混入宋军,不用多训便可一用了。”

苏刘义、张世杰,还有杨震,对视一眼,确实...好像是这么回事。

但是,这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人家的玛雅、阿兹台克的族兵、帝国军凭什么给你用?编入你的军队?”

“所以啊!”张简之温和轻笑,摊手以对。

“这个问题不就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不是两年之后怎么有50万能战之军,而是怎么把玛雅,还有其他部族的帝国军,变成大宋的亲军呀!”

“大家集思广益,继续筹划便是,却非简之一人可为。”

“......”

“......”

所有人面面相觑,张世杰这波人突然有了一丝明悟,好像他们有点懂宁王的这个玩法了,就是一步一步的把问题推回来,再细化解决。

而文天祥、赵与珞也是暗暗咋舌,这个张简之,果然不一般!

要知道,赵维前天归来,一入府就开始操心朝政,还没来得及和他张师父见面,二人也没通过气。

昨天入殿之后,才是刚见面。师徒二人也只是简单寒暄,没有深入交流就各忙各的。他居然能做到这一步,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们不知道,赵维的那种逆推,还有抽丝剥茧的思维方式,可不是他一个后世混混所擅长的,完全是张师父和谢师父两人一点点帮他养成的习惯。

而做为从三字经开始教起的启蒙之师,张简之对赵维的影响更大,这老头儿确是有真本事的大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