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一零章 兵不血刃(2 / 2)

就这么传承了七八十年,传到了常延龄的头上。

虽然怀远侯府顶着常遇春这样闪耀的光环,但是在南京却仍然属于边缘化的勋贵世家。

因为当怀远侯这个爵位出来的时候,不管是南京还是北京,所有的军中世职这块蛋糕都已经分配完毕了,除了对应侯爵的一些公田俸禄之外,已经没有什么权力可以给他的了。

然而尽管如此,历史上最后一任怀远侯常延龄却对大明忠心不二,在南都沦陷之后,先是组织抗清武装,失败后削发为僧,隐居不出,既不曾投降过流贼,也不曾投降过满清。

这在南都勋贵几乎全数降清的大环境里,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了。

与怀远侯常延龄情形类似的,还有诚意伯刘孔昭。

诚意伯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封爵,这个刘孔昭正是刘基的子孙。

诚意伯这个爵位,在靖难之役以后,同样因为刘基的孙子站在建文帝的一方,而被剥夺掉了,也同样是过了上百年以后,在嘉靖年间才被重新恢复过来的。

这些在当初坚定站在了建文帝一方的勋贵,到了明朝的最后时刻,基本上都还保持着比较好的政治操守。

历史上,最后一任诚意伯刘孔昭在明亡之后,散尽家财,募兵抗清,最终抗清失败之后乘船遁入大海,不知所踪。

至于南宁伯毛孟龙,明亡后也是不知所踪,并不在那批跟着忻城伯赵之龙在开门降清的名单之上。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之所以从一堆勋贵世家中选择这么几个出来,自然是看中了他们的忠义之心。

像他们这样的人,能力怎么样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反而是政治上的操守如何。

正所谓,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

从他们这些人的最终结局来看,至少在明亡之后的表现,是令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比较满意的。

在明末这场天崩地裂的大变局之中,这些人属于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的极少数勋贵之一!

郭振明、常延龄、刘孔昭、毛孟龙四人,趁着夜色来到了南京京营驻地,听了王之心、骆养性向他们传达的皇帝旨意,当即表达对当今皇帝的忠诚与效死之意。

当夜几人留宿营中,计议逮捕皇帝指定逮捕的几个当权勋贵。

次日凌晨,寅时左右,锦衣卫南镇抚司缇骑四出,手持圣旨,将隆平侯张拱日、灵璧侯汤国祚、东宁伯焦梦熊一一于家中拿下,从被窝里直接带走,关进了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大牢之中。

待到天亮之时,总督南京京营的魏国公徐弘基,遣人召集南京京营将领到中军议事。

由于兼管南都京营的南京兵部尚书之前是张鹤鸣兼任,张鹤鸣因为奢崇明、安邦彦降而复叛被拿下,现由朱燮元兼任,且此时惟一的侍郎武之望又押运崇祯二年的军饷粮草弹药前往贵阳军前,所以对于此时拥有京营全权的魏国公的传唤,这些人不疑有他。

结果,等到所有人到齐之后,徐弘基与王之心、骆养性,向南京京营众将出示了皇帝的旨意,并与博平侯郭振明、怀远侯常延龄、诚意伯刘孔昭等人一起,将其中与赵之龙等人有关的将领就地拿下,然后将自己提前定好的人手安插进去,算是兵不血刃地摆平了南都的京营。

到了午时前后,消息传开,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们多数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日子还是照样过,大街小巷繁华依旧,大小店铺照样开门做生意。

而那些明白其中意义的,则都是暗地里鼓掌叫好,这些目无王法、欺行霸市的南京勋贵可算是清算了一批。

过了午时,王之心、骆养性以及魏国公徐弘基,领着皇帝新任命的南京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四军都督,来到南京紫禁城的前朝,与南京六部新任的礼部尚书周延儒、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的苏茂相、督察院右都御史解学龙,以及朝廷钦差办案大臣贾继春等人见面,出示了皇帝的旨意,并通报了相关的情况。

这些从京师朝堂之上空降南来的大臣,得知控制着南京京营和五军都督府的勋贵被顺利拿下,一时之间也都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