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三三章 一意孤行(2 / 2)

正德以后的皇帝们,嘉靖皇帝也好,万历皇帝也好,在他们前后上百年的统治之中,虽然也干下了不少大事儿,甚至其中也不乏各种“荒唐事儿”,但却再也没有离开过京师一步,更别说像正德皇帝那样亲征塞外了。

也因此,文官集团的势力不断地膨胀,紫禁城以外,只能依靠文官集团来统治了。

皇帝管的越少,参与的事务越少,文官集团的权力就越大。

这几乎是一定的。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可不想成为终日枯坐紫禁城内垂拱而治的皇帝。

否则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各种改造和重铸这个帝国的计划,又何从实施呢?

建极殿的大朝会结束之后,皇帝亲征的消息传出,京师内外军民百姓一片欢腾。

一百多年来没有过的御驾亲征,迅速成为了街头巷尾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与紫禁城宫墙之外的一片欢腾截然不同的是,坤宁宫里,崇祯皇帝的后妃们,难得地聚集在了一起,人人都是面带愁云,都对皇帝此行的安全担心不已。

散了朝会,崇祯皇帝再次带着内阁阁臣和户部兵部、军机处的相关人员,来到武英殿中,商议各种与亲征御敌有关的事宜,一直到晚膳的时候方才把所有该由皇帝拍板定夺的大事全都定下来。

等到武英殿里的会议结束,崇祯皇帝带着内臣来到坤宁宫中,见皇后和各宫的嫔妃都在,不得不一边吃着晚饭,一边再费一番口舌,苦口婆心地向她们详细解释,此番前往居庸关为什么一定无惊也无险的各种理由。

到了最后,崇祯皇帝放下碗筷,对皇后周氏说道:“朕此去居庸关坐镇,宫中的事务,会留下王承恩等人辅佐与你。

“而宫外的事务,朕也做了妥善的安排,驸马都尉巩永固、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刘文炳足可信重,此外内阁首辅李国鐠、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朕也会留在京师。

“有此数人辅佐皇后坐镇,京师断然不会有事。即便有事,朕在居庸关,离京师不过百里之遥,大军旦夕可至,皇后与诸妃不必有任何忧虑,尽可放心等朕归来!”

当天夜里,崇祯皇帝留宿坤宁宫,又一番宽慰之下,皇后也不再反对。

然而到了第二天,崇祯皇帝这边刚刚派了人出宫去传几位重臣进宫议事,就看见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就匆匆忙忙地带着羽林卫指挥使李若琏赶来觐见。

原来,一大早上,从卯时三刻开始,值守端门的羽林卫士卒们就发现,有一些官员在端门外的广场上集结。

到了辰时左右,端门外广场上的官员一批接着一批到来,越聚越多,在京的部院科道府寺官员皆在其中。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李若琏,本来以为这些人只是前来等候即将御驾亲征的皇帝召见或者验看皇帝出行的仪仗车驾而已,并没有太当回事情。

毕竟端门这个地方,是存放皇帝全幅车驾仪仗用品的地方。

每逢皇帝离宫、出巡、回銮,或者举行大典的时候,离开皇宫之后一定要从端门出来,一定在端门搞个仪式。

这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定下来的一个规矩。

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都是如此这般做法。

但是,随着聚集在端门外的朝臣和京官越来越多,没有经历过这样大风大浪的李若琏,也很快就意识到这是要出大事了,然后立刻就赶来了乾清宫。

王承恩刚刚派人传旨回来,两人照面一说,王承恩当下就领着李若琏赶来觐见崇祯皇帝。

听了李若琏略显紧张慌乱的报告,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所谓“逼宫”呢?